洪逸刚开始还觉得他的策论不行指导过他,但是这两年他的策问突飞猛进,到了让洪逸惊讶的地步。
不过想想他学习的劲头,又觉得理所当然,姜榆和钱衡,他们两个,就是这样互相刺激,共同优秀的,所以才会关系如此好。
洪逸不知道是这章唤没有好好打听他们府学的状况,还是觉得钱衡和姜榆的起点太低,不足为惧。
但是他知道,这两个同窗,迟早有一天,会叫所有人知道,不能小瞧了他们。
姜榆看着面上谈笑风生的两位,只觉得很神奇,以前她对于小李也是没见面就久闻其名,没想到后面他们能够成为住在一个院的同窗,还能成为好友。
如今这章唤的情况也差不多的不知道他们后面有没有机会真正地认识呢?
或许没有了,毕竟乡试后,各位考生只等了放榜,也就各奔东西了,最多是在京城才会相遇了。
他们四人边吃饭,边听大堂里的考生八卦,说得最多的自然是关于这考官的。
但凡是这考官,就一定会有自己的评卷喜好,有时候你文章写得出彩还不够,还得合考官的胃口,不然同一份卷子,不同的人评卷,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
姜榆觉得自己最缺的大概就是政治敏感度,这东西吧,它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半会儿它也培养不起来,比读书还难以琢磨。
像洪逸这种自小就家里耳濡目染的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她对这方面的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灵敏的反应。
虽然这两年她也不错过从京城出来的邸报,但是姜榆觉得自己以后可能玩不来权术那一套,不然指不定哪天就被下套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听到别人在说考官的喜好,她也仔细听了,不求能写得正中考官的心坎,但求别正中雷点。
…
隔天他们又到贡院报道,第二场考试是十二号,不过照常要提前一天进场的,这次考的是公文的书写能力,诏,表,诰之类。
实用性很强,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姜榆觉得自己该准备得都准备了,只需正常发挥就好。
十五号的最后一场是最考验人应变能力的了,考五道题,经,史,策,论,涵盖的内容最广泛,对考生的素质要求也最高。
不仅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还要对此进行点评和写出对策。
之前听其他的考生在说,这次京城派出来的两位考官,主考官是高门出身,仿佛更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
但是那副考官是寒门出身,最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