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岁岁点头。
赵岁岁他们的位置偏后,一行人并没有看到他们,此时此刻这些人应当也没有心情精力去看周边有哪些围观的村民。三叔公同样不喜欢雨婶子这个后辈,觉得她实在是太能招惹是非,用戚长夜的话讲这人就是个封建传统老古板思想落后的大清遗民,他家的规矩也是整个村里都出了名的多,连自家小辈的媳妇夫郎跑到树下和别人闲聊上几句被他知道了都少不得要一顿训斥。
偏偏他家在村子里的地位极高,有些爹娘甚至巴不得让自家孩子嫁到他家,戚长夜大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却不赞同这种行为。
几位族老当然不能在院里面站着,其中一位与杨溪村长简单交谈了两句,一行人便转过身子往屋里面走,雨婶子当然也跟了过去,一同进去了还有她的一个不受宠的孩子,也就是郑小宝的兄长之一。
他们进屋详谈这事儿了,院外围观的这些村民自然也再听不到什么消息,有一些人却没有离开,而是干脆在门口等着,说不定等他们出来时还能再得到一些八卦。
赵岁岁可没这个闲心精力在外面等,他会过来很大原因在于身边的两个人想过来围观,他自己对这些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只要和戚大哥没有关系,他其实都懒得操心。
广场上的碾子石磨都空置着,这还是赵岁岁来杨溪村后第一次用这些东西,秋收刚过时往往是这里排队最严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粮食要碾磨,再一个就是过段时间天气转凉,等入了冬再出来准备这些就不太方便了,总之赵岁岁他们挑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时候,广场上面只有零星几个村人。
碾谷并不是件轻松的活计,往往需要牲口在旁协助,不过他们带的粮食数量不多,两个哥儿一个女子三人合力忙活了一阵,很快就将粮食给收了下来。
赵岁岁带来的粮食斤重本来就少,去掉那些稻壳杂质余下的就更轻巧了,这几个人都是干活的好手,将场地附近散落的稻壳清理干净后就走在了回去的路上。
小徐娘子似乎还是有些挂念着村长家的事情,赵岁岁和渔哥儿都很了解她的性子,也不拦着她继续回去凑这个热闹。不过他们两个自己倒是没什么再往下看的想法了,三人自此分成两路,两个哥儿带着大狗去了村里的另一户人家,小徐娘子则转身回了村长家门口继续候着。
这户人家赵岁岁倒也不算特别陌生,他家里的林姓汉子正是当时来给赵岁岁家盖房子的村人之一,林汉子同他家娘子的感情极好,先前在山脚盖房的时候他娘子没少过来接他,与赵岁岁也说过几句话,不过交流并不算多。
赵岁岁这次是来他家购买调料的。
林汉子家种了不少的蒜,不同于旁人家都是种些青菜瓜果,他家光是蒜就几乎种了半个园子。这事说来还有些渗人,他家那地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早年时不时地能在柴火杂物下面看见一两条蛇,村里人说是有蛇在他家做了个窝。
林老太太格外怕蛇,那段时间被吓得坐立不安的,林老汉光是驱蛇药和雄黄粉就买了好几大包,又听说蒜这东西能够驱蛇鹅这家禽能够叨蛇,连夜在自家院子周边种了一大圈的大蒜,第二日一早又走了几十里山路去了隔壁的一个村子抓了两只大鹅回来。
到了后面他家的蛇也的确少了,就是不清楚是哪个东西起了作用,不过这习惯倒是留了下来,这么多年也没有改。
她家也是村里仅有的几户养鹅的人家。
渔哥儿小时候被鹅撵过,哭着跑了半个村子,以至于现在还不喜欢鹅这种生物,赵岁岁对此倒没什么感觉,便让他站在了自己的身后,他则上前叫门喊起了林家娘子。
村里人很少在白日里关上大门,林娘子有些疑惑地应了一声:“谁呀?”
她拿着抹布走出房间,见到二人甚至小小地惊呼了起来,随即脸上露出个笑:“岁哥儿、渔哥儿,你们怎么来了?是来找我家林哥的吗,他……”。
她的话并没有能够说完,说到后面声音也越来越低,林家汉子是个相当踏实勤恳的性子,一有空闲就张罗着要去外面做些闲散零活赚些铜板添补家用,前脚戚家的活才刚刚完工后脚就去镇上寻摸新事了,林娘子以为戚家是又有了什么事情想雇佣她汉子去做,绞尽脑汁地想着该怎么把事情应承下来。